这个产品让人动心。不只因为它将协同思路放进有刚性需求的细分市场,还因为音乐终于可以在各乐器音轨的叠加后又多出一个维度——时间。其实我们已经看惯了时间轴(它躺在社交网络中随处可见),但在传统的画画、写作和音乐创作上,作品往往只能呈现最后一刻,稍微破坏了,之前的状态便无法回来(尤其在与人协作但作品又事与愿违的时候)。 目前正在内测的Splice想让写歌变成写软件那样,通过增加时间轴——增加音乐的时间维度,让写歌也可以有 Github 式的托管协同。它暂时还只能配合 Ableton 这样的音乐创作工具使用,支持 Logic、Pro Tools、Reason 等。但 Splice 让音乐的修改变得有历史可寻,它会在音乐人的电脑上创建目录,每当他们在工作过程中保存一次作品,它都会自动将其存到云上,每个版本都是独立的文件。 和同样做音乐创作协同但有社交网络属性的Blend.io不同,Splice 在作品发表之前用的是较为私密的环境。当你有合作者时,你可以通过邮箱对他们进行邀请,无需再通过云存储做繁杂的文件分类就能做到一同协作。每当合作者修改了项目,时间轴都会对修改更新加以显示,标明谁改变了哪条音轨(鼓的还是贝斯的)。此外,像 Github 那样,大家还可以基于每次修改添加评论,这样能够在讨论的时候更有针对性,不会像以前那样在邮件或交流中犯晕。 虽然这种协作相对私密,其他人还是可以通过 Splice 参与音乐创作。在音乐完成得差不多的时候,Splice 的用户可以很容易地将文件转成标准音乐文件,而通过“DNA”播放器,粉丝和专业的朋友可以像在 SoundCloud 上在音乐的某个节点上留言。此外,DNA 播放器还可以将每条基础音轨(比如人声、吉他)都显示出来,如果创作者愿意,他们的音轨还可以像 Github 上的开源代码那样,公开给全世界做重编曲。 Splice 预计会以免费增值模式运营,会在高级功能上对用户进行收费。此外,Splice 在商业模式上还打算帮助音乐人做音乐的分发,并通过分成的形式赚钱。 到目前为止,这家创业公司已经筹到了 275 万美元的种子投资,融资方包括领投的 Union Square Ventures,参与的 True Ventures、Lerer Ventures、SV Angel、First Round Capital、Code Advisors, 以及有音乐背景的个人投资。Splice 的初创团队包括了 GroupMe 的联合创始人 Steve Martocci,曾在 LivingSocial、Sony PlayStation 工作,有音乐领域工作经验的 Matt Aimonetti。 在我看来,Splice 给我的思路,包括Github的扩展性和善用时间轴。善用时间除了让每个版本都有迹可循,还可能带来另一个产业——历史版本与现有版本的比对所催生出的数据挖掘,或对时间轴各版本的综合数据挖掘,这在健康、测谎上已经有很多案例了。如果 Splice 能做到第一点,编曲教学就有可能做到。最近我报道的极智批改,就是利用了这两点,做到作文批改后有错误、亮点的数据统计,并能够在几次的作文批改后提供个性的“提分建议”,总结错误根源,并推送适合的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