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TechCrunch报道,Google Maps和Google Wave两个震惊世界的产品的创始人之一Lars Rasmussen,已经从Google辞职。TechCrunch根据各种消息判断,他将加入Facebook。实际上在10月28日,他已经在自己的Facebook个人网页(无法直接访问)发布了消息,称这是在Google的最后一天。 这个消息并不令人意外,因为他投入大量心血开发(据其妻子透露,2009年5月产品发布前有好几个月没有好好睡觉)的Google Wave作为一个产品已经失败,离开伤心地在情理之中。况且,Facebook的CTO Bret Taylor也是当年开发Google Maps的核心人物,一个战壕里出来的兄弟。再说,Wave这样的群件思路移植到Facebook这样的地方,说不定还真能凤凰涅槃,再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呢。 FastCompany 2009年年度Geek——Rasmussen兄弟(右为弟弟Lars Rasmussen) Lars的哥哥Jens是Google Maps和Google Wave另一个创始人,而且是最初创意的提出者。由于两兄弟的职业生涯中基本上都在一个公司工作,Jens随弟弟而去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Google澳大利亚办公室基本上是为Wave这个产品成立的,估计影响会比较大。这其中包括著名华裔数学家陶哲轩的弟弟陶哲仁(Nigel Tao)。 【小百科】 Lars Rasmussen Google工程经理和高级工程师。Google Maps和Google Wave的创始人之一。其中Google Maps因为创新性地使用了Web技术,被视为Ajax技术的代表作之一。 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1990年大学毕业于丹麦历史悠久的奥胡斯大学数学系。1992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获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并继续随著名计算机科学家Alistair Sinclair(因近似算法方面的贡献获得Godel奖和Fulkerson奖)攻读博士。后与导师一起转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98年取得博士学位,论文"On Approximating the Permanent and Other #P-Complete Problems"(论积和式的近似计算与其他#P完全问题)还获得了ACM博士论文奖。 离开学校后,他在从事多媒体互联网传输技术研发的公司Digital Foundation工作。该公司发明的前向纠错(FEC)技术是3G多媒体广播/多点传送服务(MBMS)的组成部分,后被高通收购。 Google Maps故事 2001-2002年网络泡沫破裂,他和哥哥在数月之内先后被公司裁掉。技术工作不那么好找,他和古巴女友搬到了澳大利亚。而哥哥Jens则开始琢磨自己一直思考着的基于Web地图服务的想法。Jens是个少言寡语的人,但想法很多。他还有一个习惯是不喜欢将想法写出来,称言语会限制甚至扼杀思想。实际上他这个念头已经盘亘数年了。一天,他向远在南半球的弟弟描述了以互联网地图作为平台整合各种服务的思路,Lars立即被震撼了。他们索性用自己不多的遣散费和积蓄,于2003年初在悉尼开办了Where 2技术公司,来实现这一梦想。后来他们回忆:“如果没有压力和风险,Google Maps也不会诞生。” 他们开始找到一些工程师一起干,以公司的股份作为报酬。他们开发的原型非常酷,完全基于Web,用JavaScript和当时还非常先进的XSL、VML等其他Web技术实现了类似桌面软件的效果,并克服了浏览器兼容的问题。但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无法回避:互联网地图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尝试过,但都无法从中挣到钱,对于一个小公司,这更是致命的。 眼见公司资金渐渐耗尽,Lars Rasmussen不得不去找风险投资救急。有一家风险投资差点就要投了,但是最后时刻还是选择了放弃。不过,他和Google很熟,答应引见Larry Page。此时,Google内部正在开发一个地图产品,但与后来发布的Google Earth类似,是一个用C++开发的桌面软件,需要用户下载安装。Where 2的方案显然更符合Google公司的战略方向。很快,2010年10月,Google收购了Where 2。而Lars的LinkedIn页面表明,他在那年6月份已经在Google上班。 一天,Lars突然被通知Google的两位创始人以及其他高管找他开会,他在路上编了不少说辞为自己项目的不成熟辩护。不料,Larry Page告诉他:Maps已经足够好了,可以马上发布……这就是Google的beta版产品开发风格,不害怕向用户发布自己不成熟的产品。 2005年2月8日,Google Maps通过Google的官方博客发布,这篇博客(无法直接访问)的作者正是当时的产品经理、后来创办FriendFeed(后被Facebook收购)、现任Facebook CTO Bret Taylor。当时微软、Yahoo和MapQuest的互联网地图产品正在激烈竞争。Google Maps的全新界面和体验使它们成了真正上个时代的古董,Rasmussen兄弟勇于采用最新的Web技术将网页界面推向了新高度,得到了回报。有意思的是,Maps后来被广泛视为Ajax技术的典型,Ajax这一术语最早的文章还是在Maps发布后十天才发表的。 同年6月Google Maps API发布,技术界掀起了一股围绕Maps做各种有趣Mashup应用的热潮,其中芝加哥犯罪地图等至今仍为人称道。 7月22日,卫星模式加入Google Maps,网站流量一夜之间提升了十几倍。 Google Maps也有遗憾,Lars承认,自己很想将Google Earth整合进来,但是技术上太难而最终没有实现。 Google Wave故事 根据Lars的回忆(无法直接访问),兄弟俩在2004年加盟Google之后,兴奋地将Maps打造成型的同时,已经在构思下一个新产品。以他们的天才潜质,当然还想给新东家再干一出漂亮活。主意仍然出自哥哥Jens。据CNN的报道,他为此曾经苦思冥想,在MTV台的狂野音乐中让灵感喷薄。最后,他把注意力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个爱因斯坦当年在苏黎世当公务员审查专利时也时常思考的问题上。他认为目前两大数字交流方式——Email和网上聊天,其实都是把物理世界里的老套路(邮件和电话)搬到互联网上了而已。而互联网上近来又出现了很多新的交流方式:Wiki、博客、协作文档等等,而且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为什么不能创造一种新的集大成的交流方式呢? Lars说自己又一次立即被震撼了(Jens的说法则是当时自己费了不少口舌才说服弟弟)。 但是随后的几年,他们都忙于Google Maps的开发,没有精力顾这个大想法。2005年Maps发布后,兄弟俩终于决定离开,着手代号Walkabout的项目。因为Maps的成功和新项目概念新颖,他们没有费太大力气就得到了Google创始人Sergey Brin的支持,而且允许他们回到澳大利亚招兵买马,创办Google澳洲办公室。尽管Sergey Brin后来承认,2007年的时候他们的想法看上去很疯狂。 项目最开始,他们提出了一些要考虑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要分别使用不同的方式来交流——邮件和聊天,对话和文档? 可能有一种交流模式流畅地跨越所有或者大多数已有的系统吗?我们能否简单地实现出来? 如果我们不考虑已有的非电子方式,只是想充分利用计算机现有的能力设计一个交流系统,它是什么样子? 2009年5月27日Google I/O,Wave第一次对外发布,发布会上Google工程副总裁Vic Gundotra用了许多难以置信之类的溢美之词。当时,产品只对少数开发者开放,吊足了大家的胃口。9月,扩大到10万名用户,每个人可以再邀请若干新用户。这种邀请制最初产生了很好的口碑效应,引起了媒体和广大用户的极大关注。一时间,Wave的邀请甚至在网上被热炒。 但是,Google Wave最终还是因为过于超前,以及其他各种问题,没有获得用户的认可,于2010年8月正式宣布停止开发。 当然,Wave并没有真正死去。它本身由一个产品+平台+协议组成。正如Lars在2010年5月一篇文章中写到的,因为代码开源、协议开放,Google Wave已经在许多企业内部系统得到应用,包括Novell的Pulse和SAP的StreamWork。而且,作为一个开源项目,Wave的开发仍然在继续:包括协议 http://www.waveprotocol.org/ 和一个名为Wave in a Box的项目。 我们现在的交流方式显然并不完美,这里还有巨大的创新空间,让我们寄望于将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