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立之后28年,太阳微系统公司(SunMicrosystems)被甲骨文公司(Oracle)以74亿美元收购——1月27日,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兴奋地向外界宣布了并购的完成。 就在23英里外的旧金山当代艺术中心,同一天,史蒂夫·乔布斯为公众揭开了苹果公司最新产品的神秘面纱——iPad平板电脑。“我们希望用一款真正神奇而具有革命性的产品来叩开2010年的大门。”乔布斯对着由苹果迷、技术专家和媒体记者构成的拥挤的人群说。而两天之前,苹果公司最新的财报显示,这个创造了iPod、iPhone和Mac电脑的公司刚刚经历了历史上最好的一个季度:利润比上一年增长了50%到34亿美元,销售收入也上升了32%到 157亿美元。此时是否还会有人想到,太阳公司曾经有机会在苹果最倒霉的时候收购后者。 那是1996年1月,苹果公司已经失去了自己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收入锐减,并开始裁员。此前,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被赶出了公司,现在正苦心经营自己的NeXT公司。约翰·斯卡利和迈克尔·斯平德勒先后在CEO任上的表现远远不能令人满意。于是太阳公司的创始人和CEO司考特·麦克尼利(ScottMcNealy)提出以一个极低的价格收购这家奄奄一息但仍有大批拥趸的公司。 那时的太阳微系统公司正如日中天,有着一家典型的高科技公司的所有优点和缺点:令人惊叹的创新能力、四处游荡着各式古怪的天才、技术中心主义、对冒险的强烈嗜好、对未来的坚定迷信和一个喜欢打曲棍球和高尔夫的狂妄的CEO。直到今天,它仍然在某种程度上保留着“我是这个技术时代的世界中心”的傲慢。而实际上,太阳公司确实可以担得起“伟大”二字:它在其他人想都没想过的时候最早提出了网络电脑的概念;它创造了大量的服务器的存储设备来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它发明了Java这种适用于任何平台的编程语言;而它那极有个性的创始人麦克尼利的很多有先见之明的言论也常常被人们拿来当作真理而广泛引用,例如那句经典的“(在网络时代)你根本没有什么隐私可言,忘了它吧” (“Youhavezeroprivacyanyway…Getoverit.”)。 不止如此,从太阳走出来的硅谷优秀毕业生,名字可以列上很长一串,例如GoogleCEO埃里克·施密特、雅虎CEO卡罗尔·巴茨、摩托罗拉CEO爱德华·桑德尔、BEA系统公司创始人比尔·柯曼……有数不清的公司都是那些从太阳公司孵化器中成长起来的人的手笔。然而,时过境迁。在 1999-2000年的网络泡沫期间达到了最高点的太阳公司,终于在泡沫破灭的那一刻开始了它的下坡路。 在接下来的不景气年份里,这家公司的客户开始流失,它那价格昂贵的服务器令人望而却步,而那些价格低廉、运行Linux操作系统和其他开源软件的服务器产品开始成为关心成本的公司的首选。于是,销售下滑、裁员、股价下跌……太阳公司从此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面对硬件市场不断被竞争对手蚕食、软件方面又有来自微软的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巨大威胁的情况下,麦克尼利和他的继任者却一直没有找到稳定的利润来源和新的成长点。 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在商用服务器领域所具有的影响力,这家公司的价值和潜力仍然巨大,尤其是看到近年来它在云计算和开源领域所作出的种种努力。然而,甲骨文公司的收购让它的前途开始变得更加晦暗不明。虽然埃里森说“我们认为它仍是一家正在成长中的企业”,但这桩收购对甲骨文的意义将远远大于被收购方从中得到的。甲骨文对太阳的占有,无疑将改变整个高科技领域的市场格局。甲骨文,这家世界第二大商用软件公司,通过此举得以轻松地进入了硬件领域——在价值17亿美元的高端服务器市场,太阳微系统无疑还是最大的玩家。不仅如此,收购的成功还将为甲骨文带来对前者的服务器产品、存储设备、被广泛使用的Java语言、Solaris操作系统以及SQL数据库的所有权。埃里森的野心在于,未来的甲骨文将把数据库、应用软件、服务器、存储系统和网络设备等产品打包,再统一销售给消费者,从而结束硬件以英特尔芯片、软件以微软的操作系统为核心的“攒机”时代,回到传统的IBM整机销售模式。而最终,甲骨文将成为一个能够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IT巨人。 麦克尼利和太阳公司的最后一任CEO乔纳森·舒瓦茨都各自写下了告别信。在麦克尼利给他的员工的信中,他承认“这不是一个创始人所希望写的信”,他说,“太阳本应该是那个笑到最后的最伟大的公司”。而乔纳森·舒瓦茨则在twitter上用一首短短的俳句宣布了自己的辞职。对于后者的离开,公众早有预料,因为埃里森曾公开表示过他不喜欢舒瓦茨,而希望太阳公司的创始人和董事长司考特·麦克尼利留在甲骨文,虽然也并未为后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职责,只是说“对于他的角色,我们需要做进一步的沟通”。 舒瓦茨在2006年正式接替麦克尼利担任公司CEO,在火爆的脾气和强硬的管理风格方面,两人有着惊人的相似。认识他们的人最终都会自动地分成两类:不是极端喜欢,就是极端厌恶。然而,这样的性格,在一家伟大公司的创始人那里常常可以得到原谅,但是对于一个管理者,则常常被认定是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品质。更何况,舒瓦茨并没有帮助太阳公司回归到它原来的上升轨道,而他带领公司试图进入软件领域的尝试也终告失败。 很多情况下,一个公司的创始人确实有种独特的能力能够将他所开创的事业起死回生,就像乔布斯之于苹果。这也是为什么在2009年4月 IBM收购太阳公司的计划破产后,很多人期待麦克尼利能借机回归掌门人位置的原因。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创始人的直觉也常常被证明是致命的。同样有很多人认为,太阳公司之所以会走到今天,正是和麦克尼利对微软公司的过分针对有关。“司考特·麦克尼利就像一束激光一样把精力都集中在微软身上,但其实微软从来都不是他的竞争者。他建立的并不是一家软件公司,但后来乔纳森·舒瓦茨却试图把太阳变成一家软件公司……结果它成了四不像,最终走到了尽头,成了一场悲剧。”来自EnderleGroup的分析师RobEnderle这样总结。 1990年代初的太阳公司在人们眼中还只是一个业绩不错但面目模糊的高性能计算机工作站厂商,但不出几年,它就一跃而跻身为全硅谷最知名的商用电脑公司,前途一片光明。发生这样的转变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司考特·麦克尼利聪明地利用了日益蔓延在硅谷中对盖茨的恐惧和厌恶,成功地拉起支持Java和太阳公司的联盟。从这一点上来看,他简直是个营销天才。这个松散联盟被人称做NOIS——分别是四家领头企业的名字:Netscape、 Oracle、IBM和Sun,此外还有大量的知名和不知名但同样面对着微软的威胁的公司。 司考特·麦克尼利是这个联盟最为激烈的代言人,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所领导的公司发明了Java这种编程语言。这种能够编写在任何操作系统上运行的软件的语言,伴随着日渐清晰的互联网浪潮,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士和市场的认可。而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一直是应用在各自独立的PC上的,直到这家公司将IE捆绑在Win-dows95中,这样的做法让麦克尼利和他的同盟者尤其是网景公司感到了威胁。麦克尼利认为微软的行为正在严重地侵害到太阳公司,“他相信和微软之间的战争是关于下个世纪的信息科技的一场战争,”太阳公司的另一位创始人安迪·贝托尔斯海姆告诉《纽约客》的记者,“但是他也很聪明,他知道怎么做有利于他的生意。”于是,在1998年3月华盛顿举行的一场关于微软业务是否构成垄断的听证会上,就有了如下一幕:穿着得体的比尔·盖茨和司考特·麦克尼利微笑着握手,互致敬意。然后这位太阳公司的CEO用极快的语速开始罗列微软的“罪证”。他指责比尔·盖茨是 “这个时代最危险和有势力的工业家”,而微软正在用自身在PC操作系统领域的垄断地位从事“非法的、掠夺性和排他的商业勾当”,他还认为盖茨的公司正在试图控制“数字时代的语言”……关于他的敌人,麦克尼利最有名言论是那句“微软的操作系统就是一团粪球” (“Windowsop-eratingsystemahairball”)。 后来的事实表明,那场诉讼风波并没有阻止微软攻城略地的步伐,凭借WindowsNT,比尔·盖茨甚至成功进入了太阳公司所在的商用电脑和服务器领域。而虽然太阳有很好的技术团队,但这家公司看起来似乎并不擅长卖自己的产品和制定有效的公关战略。在文化上,它其实是学院型的,鼓励工程师积极思考和动手创新。这样的特点使得它能够在技术方向的前瞻上比别人看得更远,却在面对现实市场的变化时总要慢他人一步。在这种情况下,司考特·麦克尼利所能做的,也只是在每次股价下跌之后,疲惫地奔走于那些没有尽头的冗长的会议,向公司的股东和消费者们徒劳地解释:这样的状况只是暂时的,而未来是美好的。然而,麦克尼利说得越多,人们越不信任,即使是好消息,人们似乎也不愿意多听一下。 人们指责选错了靶子的太阳公司错过了低成本服务器的市场趋势,从而落在了竞争对手惠普和IBM身后,但实际上,太阳早在2003年就推出过很多使用AMD芯片的“低成本”和“中等成本”的服务器,这些产品完全可以和惠普、IBM 甚至戴尔的产品一决高低。事实上,如果考虑包括软件在内的总成本,太阳公司的产品可以说是最便宜的选择。如果说危机,当时的惠普所面临的似乎要比太阳公司严重得多,而太阳至少仍然是电信行业最青睐的设备和软件供应商。很显然,太阳公司本不应该面对如此被动的困境。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正是因为麦克尼利的短视——过于专注硬件而忽略了对配套软件的研发——导致了市场最终被竞争对手夺走。而且,最终也似乎正是这样的指责和人们对他那让人难以忍受的个性的厌倦发挥了作用。2006年4月,司考特·麦克尼利不再是太阳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公司董事会任命40岁的乔纳森·舒瓦茨为新任CEO,前者则继续担任公司董事会主席。然而,舒瓦茨最终也未能改变自己作为失败者而黯然出局的命运。 体常常乐于将司考特·麦克尼利和比尔·盖茨以及史蒂夫·乔布斯三个人的故事放在一起来讲述:他们都聪明绝顶、都在1980年代创业、各自的公司都已成了高科技领域的代表性符号;在公司内部,他们都个性鲜明,喜欢毫不留情地当面发泄对员工的不满。但是与身为技术天才但缺乏社交能力的比尔·盖茨和中途辍学的坏孩子乔布斯不同的是,毕业于哈佛和斯坦福商学院的麦克尼利并不像前面两个人,对自己未来所走的道路如此明确,相反,直到1982年他在斯坦福的朋友维诺德·科斯拉找到他共同创立太阳公司以前,他的最大兴趣一直是制造业,这和他那一直在底特律从事汽车制造行业的父亲有着非常大的关系。除此之外,他在大学毕业以前最大的人生追求不外乎高尔夫、女孩和啤酒。太阳公司的创立是他命运中的一个转折。1984年,科斯拉因与董事会不和而离开了公司,29岁的麦克尼利从主管生产的职位上接受了临时CEO的职务,从此开始了他在太阳公司长达22年的CEO生涯。他曾经回忆说:“我并不想做那个职位,所以我征求了我妈妈的意见,她说,那是什么样的工作,可以试着做几年再说。”他的身上充满了矛盾,他有激情、有自信,但他很不情愿去调整自己以适合他所在的职位,他常常让人感到不快。 对比微软、太阳和苹果这三家公司所经历的不同命运也让人觉得意味深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有着各自的辉煌和低潮,并且时而发生交集,但最后的归宿却截然不同。太阳公司曾经不止一次地有机会成为苹果公司的拯救者,而当太阳挣扎的时候,苹果则开始了它的大戏。乔布斯归来,打扫庭院,精简了混乱的产品线。他集结军队,开发出简单、易用和外形美观的设计。在2001年10月,也就是“9·11”恐怖袭击后一个月,苹果发布了它的iPod数字音乐播放器,这个小小的产品最终撼动了整个音乐产业。同一个月,太阳对外宣布遭遇了它历史上的第二次亏损,并开始裁员,从此一蹶不振。最终,苹果在其创始人乔布斯手上重新焕发生机,并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苹果时代,而麦克尼利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公司被曾经的战斗伙伴收购。而对于太阳和微软之间的战争,也早已随着前者的没落和最终被收购而划上了句号,比尔·盖茨成了最后的胜利者,而司考特·麦克尼利被人们所记住,也更多地是因为他曾经站在前者的对面,虽然全世界使用Java语言的人,并不比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人少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