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 2004 年前后 Web2.0 在中国互联网兴起的时候,作为领军人物的谢文曾经这样分类互联网的两类人,一类是“做互联网”的人,一类是“用互联网”的人。所谓做互联网的人就是把互联网本身当成生意,而用互联网的人是把互联网当成渠道。同样类比,HTML5 的从业者也可以分为“做 HTML5”和“用 HTML5”的人。 “做 HTML5”的人:这里面包括了 HTML5 的工具和平台厂商、游戏厂商、Web App 开发者和渠道商(如微信和手机浏览器) “用 HTML5”的人:拥有其他的业务,HTML5 技术和 Web App 是用来展示自身业务,把微信、手机浏览器等当成众多流量入口之一的用户。 对于“做 HTML5”的人赌生态来说下一步仍旧充分未知和艰辛,因为博弈 iOS 和 Android 生态系统不会在短期内看到重大的机会,迎接黎明可能还要很久。就算微信成了 Web App 很好的一个渠道,但是大环境还是缺乏更广泛的优质 Web App 渠道商(至少手机浏览器和搜索入口已经在第一轮竞争中落败),与虎谋皮的生意能做多大是个挑战。 对于“用 HTML5”的人,选择是非常简单的。互联网是流量的生意,在不同的有流量的入口上布局是聪明的选择。如果有足够的预算,那么 native app、web app 以及微信公用账号甚至百度的轻应用 light app 都可以实现覆盖,以便流量最大化,这也是众多有资源的互联网公司的通行做法。因为从“用”的角度完全没必要像“做 HTML5”的群体那样把赌的成分扩大。当然如果预算不够,从现实的角度微信或 native app 是更可行的方案,因为眼下这是两个成型的生态系统,存在较高的商业价值。 技术角度看Web App和Native AppHTML5 梦工厂的负责人田爱娜曾经说:“拿 HTML5 和原生比或 Flash 比没有任何意义”,潜台词“HTML5 只是技术、不要被商业逻辑绑架”。接下来从三个技术角度看 web App 和 Native App 的比较:
在众多的云 API 中,几乎大部分都同时提供了 native sdk 和 jssdk 同时服务 native app 和 web app。所以在云 API 的领域 HTML5 的技术还是有很多可以对接的服务可供选择。不过总体而言 JS 版本的 sdk 无论从功能还是体验上都和 native sdk 存在差异,例如百度地图云服务 API 的 sdk,用户使用内嵌到 web app 的 JS 版本 sdk 使用手势缩放地图的时候体验通常较差。HTML5 在性能方面和 native 技术的差异仍旧取决于硬件和浏览器性能的提升,但是应该在可预期的时间内获得解决。 Web App 和 Native App 从技术和用户需求角度衡量,只有合适不合适,没有所谓的“生与死”的问题。“用 HTML5”的人只要根据预算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就可以脱离赌徒式的迷思。而真正的考验是留给“做 HTML5”的人,随着 HTML5 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配套环境的成熟,市场机会合适出现并且如何把握是最大的变数。 这种环境下“资本的支持、团队的组建、随机而动的灵活”是活下去和壮大的根基。HTML5 又逐渐热起来,Web App 和 Native App 生死的大辩论已经讨论了太多,没必要再来一次。开发者只要紧跟“移动应用开发生态系统”的变迁,就可以始终抓住机会获得最大的回报,下文将分析《HTML5 再起,移动生态系统如何改变?》 本文作者刘鑫,移动云服务APICloud创始人兼CEO,从SP梦网时代就开始持续关注移动Web开发,个人邮箱hi.seanliu@yahoo.com [本文来自读者的投稿,不代表本刊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