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前,将有30多颗北斗卫星覆盖全球 我国北斗现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北京奥运会和汶川、舟曲抗震救灾中,北斗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时重灾区的通信完全中断,当晚22时,首批武警官兵到达灾区。他们通过“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统用户机”为地震重灾区发出了第一束生命之光;5月13日,一支携带了北斗终端机的部队,从中午12时开始,沿着马尔康、黑水、理县到汶川的317国道一路急行,进入汶川地区,北斗导航定位卫星架起了救灾现场和后方指挥部之间的急救联机,路途中他们把侦测到的灾情准确的发给了救灾指挥部,使指挥部能够在第一时间获知部队距离震中的准确位置和灾区的情况。 北斗仍在不断地完善,李广侠介绍说,现在的北斗已具备了与GPS精度相当的全天候快速定位和授时功能,无需其他通信系统支持即可实现定位和通信,可为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提供24小时全天候无盲区服务。北斗导航系统还具有适合集团用户大范围监控与管理,及无依托地区数据采集和传输的应用设计;适合关键部门使用的高强度加密及独特的中心节点式定位处理和指挥型用户机设计等。值得一提的是,北斗导航终端与美国的GPS、欧洲的“伽利略”、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相比,最具特色的是它的短信功能,每条能发送120个汉字。 李广侠表示,未来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是一个由30余颗卫星、地面段和各类用户终端构成的大型航天系统,技术复杂、规模庞大。今后在国家安全行业将最先普及北斗导航,以保障国民生产、生活的安全和稳定。通过各方面规模性应用示范,北斗还将逐渐普及到大众消费类市场,最终成为与GPS 并驾齐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它不仅能创造非常可观的经济产值,还将对维护我国国家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21日在宁召开 5月21日至23日,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办、南京市政府支持的“北斗——创新 融合 共享”2014年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将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召开,届时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孙家栋,中科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沈荣骏,中科院院士、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专家李济生,中科院院士刘经南、杨元喜等国内外航天领域的专家学者将云集南京,共话“北斗”的技术未来与发展。 另悉,5月26日,省、市科协等单位还将联合邀请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研究员郭树人,在南京科技馆作题为《北斗卫星导航发展历程与启示》的主题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