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安德森说他不懂中国的创客。其实原因很简单,中国还没有本土生长出来,适应本国国情的创客文化,大部分创客群体,仍然在学习海外创客社区的发展模式,缓慢的在国内推广着。而大部分对创客感兴趣的公司或个人,仍处于观望阶段。或者更有甚者,利用这个概念来包装炒作而已。像我以前说得那样“创客运动在中国,仅仅是刚刚开始”。 山寨与创新中国制造业一直处于供应链末端,官方所谓“手工密集型”。中国的创业者,更多的是利用从互联网上获得的知识(技术论坛,专利),结合本国制造业能力,“山寨”快速消费类电子。可以看一下国内多个领域的制造型企业,如汽车,医疗,通讯,IT等等,都是通过做低端设备起家,完成的原始积累。这些企业之后的路,要么图薄利继续做低端市场,要么收购海外公司以弥补创新上的不足。 低端市场的做法就是打价格战,或者本身定位就在市场空白价格区间,以满足本国或其他亚非拉第二、三世界国家的市场需求。由于技术门槛低,本国和本行业内的竞争之激烈,常常会使一个行业的低端市场迅速饱和,而公司也就缺乏了发展的后劲。 千元手机的竞争历史是最好的例子:MTK提供了低成本多核手机芯片,并简化了开发流程;华强北在2012年出现了大量千元手机企业,市场养成;小米华为等大牌手机公司进军该领域,市场趋于饱和;该区间市场趋于饱和,大量华强北公司倒闭或转型做智能手表or智能家电。 做这样的公司,利润低,竞争激烈,前途未卜,对于员工和老板来说,都是在拿生命在创业。做着就一个字,“累”。因此当智能硬件之风吹起以后,大量华强北和传统制造业的人,纷纷开始转型试水硬件创业和创新。大家逐渐在形成一个共识:创新,可能是未来深圳公司的一个发展趋势。 从Seeedstudio,DFRobot这类做“创客军火”供应商的成功,到Kickstarter平台上成功的创新产品,动辄500k美金的预售。让土豪们心动,以为做小众和“不靠谱”的产品,也能够有市场,甚至能引来资本(风投、VC)以及资源(富士康、PCH International)。但其实,这种小众创新与传统企业的创新完全不同。 传统创新,注重的是对市场的分析,对技术的评估,以及对未来盈利能力的计算。这种方式更像是风险评估。对有市场前景的那些创新,那是锦上添花;对于目前市场前景不明确定那些创新,这是釜底抽薪。 创客文化所引发的创新不同。这些作品或产品的着力于“趣味性”,发源于社区不同行业人士跨界碰撞后的灵光一现。这些在创客社区扯蛋过程中产生的想法,被熟练使用开源技能的创客们用很短时间做出原型机,之后在社区线下进行DEMO,及时得到关于作品的反馈,并继续迭代。 这种形式的创新,其技术上来源于开源的众包,资金上来源于面向于公众的众募。可以以公司为形态,也可以以一个虚拟的社区为构架,其试错成本极低。这种大量试错和风险分散的模式,即使暂时无法创造效益,但也教育了创业者,积累了技术,探讨了需求的可能性。最后产生一批能力极强,创新性极高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