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学诚法师则正是这样的特点。出生于福建的他讲话时带点闽南口音,语调不徐不疾,总是面带笑容。他16岁于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座下剃度,23岁接任方丈,25岁获得中国佛学院硕士学位。“学院派”的背景让他很早就意识到了佛教的发展要与社会同步。 1989年,学诚法师在莆田广化寺任方丈,那时社会上还没有几台电脑,他就在寺里开办了培训班,并且从新加坡请来一位法师为僧众培训。“佛教徒和佛教应该接受和欢迎所有的先进科学。”他一再重复这一观点。 但学诚法师“触网”却是在来龙泉寺之后。2005年,龙泉寺正式成为佛教活动场所,迎请了已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学诚法师主持寺务工作。此时中国互联网正站在博客时代的门前,2006年新浪赠送的博客为学诚打开了弘法的一扇门。 “如果不利用高科技,寺庙里的佛法声音就传播不出去。”在一次采访中,学诚法师坦陈,一开始也不知道博客能做成什么样,慢慢地发现网络消弭了与信众空间上的距离。他身在北京就可为四川的信众解惑,更好地传播了佛教的声音。 学诚法师将博客交给弟子打理,当作寺庙的集体博客,从此开启了龙泉寺的互联网之路。 2008年,学诚法师的博客点击量已过200万,他又想到了开设英文博客,因为觉得200万同全球60亿人比起来,“还是太少了”。而在同年奥运会开幕时,龙泉之声网站建立了起来,如踩点般精确,奥运会闭幕时,龙泉之声英文版推出。 如此,当web2.0时代来临,社交媒体登场时,学诚法师毫不犹豫成为了第一批用户。2009年他开通了新浪微博,并在义工帮助下开通了8种语言的微博。这比新任教宗本笃十六世第一条推特还要早上3年。 2013 年六一儿童节,龙泉寺举办动漫节,《贤二律师传》中的卡通人物形象和小朋友在一起。龙泉寺陆续开设博客、中、英、日、韩等语种的中华传统文化网站、九语种微博和网络佛学院等。“如果不利用高科技,寺庙里的佛法声音就传播不出去。”龙泉寺住持学诚法师说。 (学诚法师博客/图) 同一个母题所有寺庙面对的都是同一个母题:如何复兴佛教。在时代洪流中,不同的寺庙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宗教与网络的结合,并非龙泉寺一家特色。如今,网站几乎成为了中国寺庙的标配,即使是寺中几乎没有手机信号的辽宁海城大悲寺,也有自己的官方网站。 在新浪微博上,开通微博并拥有众多粉丝的高僧大德不乏其人。学诚法师拥有22万粉丝,称得上“大V”,但和佛门“萌主”延参法师相比就太少了,后者有近2300万粉丝。 现在,与龙泉寺相关的QQ群近200个,承担着义工组织的任务,但同样的组织方式也为不少寺庙采用。甚至拿起手机在微信公号中输入“寺”查找,就会发现佛门的手机移动端时代已经来临。 事实上,所有寺庙面对的都是同一个母题:如何复兴佛教。改革开放后,佛教迎来复兴机遇,在时代洪流中,不同的寺庙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千年古刹,禅宗祖庭的少林寺,在方丈释永信的带领下,一直走在世俗化与商业化的道路上。少林寺不仅投资影视剧,率武僧团频频出国表演,甚至方丈会为 手机号码“开光”以供拍卖。由于太为成功的商业化,国外媒体在翻译释永信的头衔“方丈”一词时,直接使用了“CEO”。与之类似的,是存有佛骨舍利的名刹 法门寺,亦深陷商业化的漩涡。 而逆商业化的代表则是大悲寺,主持妙祥呼唤“护持佛法”、“恢复最原本的戒律”,寺中僧人不捉金钱、日中一食、穿百衲衣、行脚、乞食——这些清规戒律让大悲寺独树一帜,却又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古老得有些另类。 龙泉寺则站在了世俗与宗教分界点上,“互联治寺”并没有冲击到这里的宗教传统。龙泉寺的僧人仍然严守清规戒律,每日出坡劳作,“一日不作,一日不 食”。僧人一切用度由寺庙统一分配,不捉金钱。寺中游客礼佛免费,龙泉寺也不参与景区门票分成。同时龙泉寺还在北京开了三个奉粥点,向上班族免费奉粥。 学诚法师曾在媒体访问中表示,佛教应该服务于商业社会,宗教外的力量也会影响到佛门。“如果自己的建设搞不好,没有自己的团队,没有自己的事业,不知不觉就会被社会边缘化了。” 这个“自己的团队”,就是学诚法师精心经营的“高知僧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