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理论的背后潜台词是:民营企业是不可靠的,只有我根正苗红的即刻搜索才担负得起国家战略。最后,她失败了。 邓亚萍能打好乒乓球,也能念出个剑桥博士,却做不好一个公司,一个技术公司。 现在外界盛传她即将离开即刻搜索,人民网的搜索引擎将与新华网的盘古搜索正式合并。 传统行业的人不理解即刻为什么失败。 看上去,它不仅有政策支持,还聚集了很多优质资源,比如从 Google 中国和百度挖来了许多中高层,如原 Google 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刘骏、Google 总部数据中心原工程师王江等,员工也都是毕业于 211 或 985 之类院校的博士硕士…… 但是,即刻的失败对于熟悉互联网的人来说,是必然的。 互联网市场的自由竞争度很高,用户选择产品时主要考虑便利性和资源的丰富性。很多工作百度早在很多年前就做完了,比如品牌的建立和对渠道的控 制,而近期发展起来的 360 搜索也同样通过杀毒等方式掌握入口,从而获得流量。即刻也许可以和它们拼一下技术,但它没有让用户再接受一个搜索引擎的理由。显然,在这一点上人民网也帮 不了它。 搜索引擎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它的对手已经积累了太多资源。就单拿服务器来说,Google 有 100 万台,百度据说也有 30 万台,这些差距不是即刻 3 年时间就能撵上的。假如像它澄清的,并没花掉 20 亿而是 2 亿来做搜索,那排除人力等各种成本,它真正能放在硬件上的钱又有多少? 那么,为什么它还如此鲁莽,敢于进入一个已经十分成熟的市场? 即便现在,还是有人要搬出“国家战略”来说事,比如会提到俄罗斯和韩国等国家都有本土的近乎垄断性的搜索引擎,以此解释即刻或者盘古这种公司存在的必要性,但这又把百度或者它身后的 360 和搜狗们置于何地? 邓亚萍创办即刻之初强调的“国家战略”,它的一个可怕的潜台词就是,民营企业是不可靠的,所以得国家自己来。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只有“自己 人”才信得过。但正如我经常会解释的一点是,政府在进行商业活动时并不具备效率,它的本质决定了这一点,即便上面提到的俄罗斯的 Yandex 和韩国的 Naver 也都不是什么国有企业。 即刻的所谓国家战略优势实际上扯了它的后腿。 身兼政治任务,它就没法做到完全市场化。应该说,政府出钱成立这家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商业而是为了“国家安全”,而所谓的公益和商业效率 往往难以两全,它要过滤内容、自查自纠,还动不动搞什么曝光台和食品安全;它以政府的面孔示人,却不是服务者的面貌,用户当然离得远远的。3 年下来,它的市场份额几乎为零。 国家战略应该用于更宏观的领域,比如经济、政治、文化及教育等政策的制定。当它开始管控具体公司和市场,显然手伸得过长。 以“国家战略”为名,以“国家安全”为初衷,另一个例子是铁路官方的 12306 售票网站,花了 5 亿元建设,却不怎么好用,颇受争议。它最近推出的新版才宣布支持支付宝,人们终于可以用 5 秒完成支付了。让人们产生疑问的是,整个在线支付包括足够的便捷性、信用体系早已经建立了,它为什么才想起来用支付宝?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移动通信领域,在国际上已有很成熟通信技术的情况下自主研发 TD 技术,耗时耗力支持的终端又少,这一度让中国移动在 3G 时代十分被动。 政府扶持一个大公司,设立门槛、建立垄断,让它不断变大,这对于很多公司显然也是不公平的。如果继续这样的思路,本届三中全会提到的允许民企进入国企也只能是一句空谈。即刻注定失败,因为它建立在一个不靠谱的战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