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近日发表文章称,基于复杂数学运算的比特币越来越受欢迎,但它需要面对的问题一点也不少。无论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匿名,还是日益下降的“挖矿”回报率,又或是越来越明显的商业化趋势,都让这个虚拟货币系统“不堪重负”。 全文如下: 比特币困境 比特币是一种基于数字令牌的对等网络虚拟货币系统,无需中央银行,也没有自身价值。 真实世界货币流通靠的是中央银行的权威,比特币流通靠的则是大家对这一系统的信任。比特币系统的加密编程由货币使用者共同维护。 使用者可直接用比特币进行交易,无需手续费,无需第三方或其它“中介”机构。另外,交易达成后便不能更改,同时交易信息将在整个比特币系统中公布。 比特币系统基于非常出色的数学运算,随着时间推移比特币只能以固定增量发行。用对防范措施和工具,比特币使用者在系统中就可以匿名,难怪它总是能吸引自由论者、毒贩、投机者和黄金投资者的注意。 比特币最早始于2008年,彼时正是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中本聪(化名)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文中介绍的模式在2009年被设计成为一套开源软件,就是比特币系统。到2012年,比特币被越“炒”越旺,常登上各大财经媒体头条。 据悉,不少投资者开始支持比特币相关创业公司,德国财政部已认同比特币为合法货币,某高级官员在11月18日告诉美国参议院委员会,比特币具备合法用途。 与此同时,各种比特币“丑闻”也开始在网络上蔓延,那些比特币交易所或崩溃或关闭,著名的地下交易网站“丝绸之路”也曾短暂关闭接受调查,但随后不久又重新开放。 近几年来,比特币价格波动幅度也颇为惊人。2013年4月比特币价值230美元,7月跌破70美元,11月疯涨至1000美元以上,由此促发了一大波“比特币泡沫”讨论热。 据悉,维持比特币系统的所有联网计算机的总性能,是世界超级计算机前500名能力之和的100倍:超过50,000千万亿次。但是比特币的成功“映射”出三个问题:它并不完全匿名和安全;“挖矿”系统能够保证货币供应和完整性,但引发了计算机“军备竞赛”这一恶性现象;比特币的分布式记账系统越来越“笨重”。 比特币的自动调节和比特币使用者的利己主义,能否克服这些“弱点”,并推动比特币系统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公钥和私钥 比特币采用“公共密钥”加密技术,通过自由分发的公共密钥和隐秘的私人密钥,建立起一个环环相扣的加密系统。 公共密钥类似一个帐号,也可被视为一个地址,用来接收比特币。如果使用者需要动用账户中的全部或部分货币进行交易,就需要通过私人密钥执行操作,这一操作被称为“签名(signing)”。 任何人都可使用发送方的公钥来验证要交易的比特币是否确实属于发送方所有,所有交易记录都会被记载到一个公开共享的分类帐中,被称为“区块链(block chain)”。 使用者的公共密钥看上去似乎是匿名的,因为这些公钥是系统随机生成,也不受中央机构监管。但事实上,要跟踪比特币流向并非难事。 今年10月,加州圣地亚哥大学和乔治梅森大学的一批致力于比特币研究的计算机科学人员,收集了一系列比特币交易中,常用的钱包服务、赌博网站、货币兑换等机构的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