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事业 虽然维基百科现在的活跃编辑数量远 远少于其鼎盛时期,但条目的数量和长度仍在持续增长当中。这意味着剩余的志愿者们的工作量增大。维基媒体基金会2011年的一项调查发现,活跃编辑需要在 网站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在来自各语种版本的5200名维基百科人当中,50%需要一天编辑一小时以上,20%一天编辑3小时或以上。哈尔法克指出,维基百 科的反滥用机制也许是有效,但更为复杂的文章改良、扩展和更新工作受到了影响:“工作的人少了,完成的工作也少了。” 每当提起内容质量问题 时,任何与维基百科有关联的人通常都会指出,它在处理当中。但在该项目的内容被投入使用时,这类声明并没多大意义。谷歌搜索引擎将维基百科的内容放入信息 栏来响应搜索请求,或者苹果的Siri用它来回答问题的时候,那些信息都是被视作权威内容。谷歌有邀请用户汇报不当的地方,但那个“反馈/详情”的反馈链 接并不容易让人发现。即便用户真的提供反馈了,反馈也是返回给谷歌,而不是维基百科。 创始人威尔斯对于维基百科将变糟糕的说法嗤之以鼻。但 他也认为,要是没有涌入兴趣多样、各行各业的编辑,维基百科就无法取得显著的改善。该网站在技术内容上相当强劲,但在社会学或者文学上则不如人意。他希望 可视化编辑器能够帮助多样化志愿者社区,吸引与现有编辑相似但又拥有技术以外兴趣的人群——他称之为“不是计算机极客的极客”。不过他承认道,有担心尝试 简化维基百科的编辑工作会等同于承认该项目对非计算机极客没有吸引力。 的确,大文化趋势很可能会加大它吸引广大公众参与的难度。纽约大学交 互通讯课程教授、维基媒体基金会顾问克雷•舍基(Clay Shirky)指出,商业网站已经走上了中央舞台,网络生活已经迁离像维基百科这样的开放自治的众筹社区。舍基非常支持过去十年颇受欢迎的一个理念:互联 网鼓励陌生人联合起来完成传统组织无法完成的事情。维基百科就是那一理念的有力支持。但当下的网络为Facebook、Twitter这样的网站所主导, 而在那些网站上人们是负责维护个人的、自我中心的信息流。除了在大型多人线上游戏等特定场景里,在共享虚拟空间的人少之又少。相反,人们大都是使用并不适 合于进行创造性工作的移动设备,相比较为混乱、互联的网页更喜欢使用简介的本地应用。在舍基看来,习惯于那种模式的人会很难理解如何为维基百科或者类似的 项目作贡献以及那么做的原因。“Facebook是当下最大参与文化,但他们的参与模式截然不同。它是基于聚合而非协作。” 加德纳赞同当下的网络不利于自我组织的集体努力,将其比作失去公园的城市。“我们的时间用于越来越少的处于不断壮大的企业网站上。”她说,“我们在网上需要更多的公共空间。”她认为,即便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维基百科还会是网络上不会消失的少数公园之一。 她说的对,维基百科不会消失。维基媒体基金会每年为它筹集的运营资金已经从400万美元增至4500万美元。由于该百科全书并没什么竞争对手,网络开发者将继续开发将它的内容视作事实的服务,普通人也将继续依靠维基百科获取信息。 不过它也许无法逼近其编辑所有人类知识的崇高目标。维基百科的社区创造出了人类文明史上独有的系统和资源。它证明了它可媲美甚至可摧毁百科全书的传统编撰方 式。但那个社区也制造出了障碍让新参与者难以顺利完成工作。也许我们不应该奢望一群互联网上的陌生人会真正地大众化知识。今天的维基百科,纵然存在质量问 题,无力表现世界的多样性,但仍可能是我们能获得的最好的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