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全球访问量第六大的网站在运营上跟其它访问量跻身前十的网站全然不同。它的运营者并非一家系统的企业,而是一群没有领导者的志愿者。它甚少尝试引入新元素来吸引访客,事实上它在过去十年间几无变化。不过光是英文版的维基百科,每个月就有100亿个页面被浏览。 当出现像波士顿马拉松爆炸这样的大事件的时候,数小时内维基百科就会出现来源广泛的相关条目,而且那些条目每分钟都会有更新。由于没有别的像它这样的免费信息来源,很多互联网服务都依赖于它。在谷歌上搜索或者在iPhone上向Siri发问,你通常都会获得从该百科全书提取出来的信息。 不过维基百科和它声称的“编辑所有人类知识”抱负正遇到麻烦。其赖以生存的志愿者人数自2007年以来已经缩减了超过三分之一,而且还在不断缩减当中。剩下的那些参与者似乎无力解决阻碍维基百科成为高质量的百科全书的种种问题。 它面临的重大问题包括网站的条目覆盖面不均:有关Pokemon和女色情明星的条目信息相当全面,但有关女小说家或者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区的页面则内容匮乏。权威性的条目仍然晦涩难懂。网站志愿者标记的1000篇好文章大多数连维基百科的中等质量评分都达不到。 那些问题的主要源头并不难搞清楚。当前运营该网站的集体松散(据估计90%是男性),带有官僚文化,社区氛围对有望扩大维基百科参与度并扩大其知识覆盖面的新加入者并不友好。 为此,负责支持维基百科法务和技术基础设施的维基媒体基金会正发起营救行动。该基金会无权命令该志愿者社区改变运营模式。但它希望通过调整维基百科的网站和软件,将该百科全书引到一条更加可持续的道路上。 该基金会的行动将给一个老旧的、跟现代易用的社交商业网站脱节的网站带来多年以来的首次重大变化。基金会执行理事苏•加德纳(Sue Gardner)和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吉米•威尔斯(Jimmy Wales)均认为,该项目需要吸引一群新人来取得进步。“最大的问题在于编辑的多元化。”威尔斯说。他希望给需要加强的话题扩充编辑团队。 能否做到那一点取决于是否有足够多的人仍然信奉在线协作造福公众的理念。但作出尝试非常重要;维基百科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很重要,使用在该网站上找到的信息的 人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与此同时,维基百科要么就是“歼灭”了其它的同类服务,要么就是使得它们在谷歌搜索结果中的显示非常靠后,如2009年被微软 关闭的Encarta和年收费70美元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新人不受待见 维基百科2011年成立之时,并没打算要成为人们的信息来源,而是为了宣扬依赖于专家的贡献的免费在线百科全书Nupedia。 但在看到人们热情拥抱任何人都能编辑百科全书的想法之后,威尔斯和另一位创始人拉里•桑格(Larry Sanger)迅速将维基百科作为他们的主要项目。2003年,威尔斯成立了维基媒体基金会来筹款运作支持网站的服务器和 软件。但网站的内容控制权仍然掌握在被称作维基百科人的社区手上。他们并没传统的权力结构,但为条目的生成和维护开发了精细的流程和指引。他们唯一与等级 制度沾边的地方是,选出“管理员”小组,赋予他们删除文章或者暂时封禁其他编辑的特权。(英文版维基百科上现有635名管理员。) 维基百科秉承并拥抱人们的文化期望:百科全书应当具有权威性,全面广泛,且由启蒙时期的理性精神支撑。不过它并没有采用数百年来编撰百科全书的公认做法。在传统模 式下,是由顾问委员会、编辑和从社会最高学术机构甄选出的编著者先草拟出值得了解的事物清单,然后编制那些必要的条目。维基百科则绕开了中央计划模式,没 有寻求传统的专业知识。事实上,它的规则会打击专家们作出贡献的积极性,因为跟其他人一样,他们的劳动成果也可能很快就被别人改写。它是受文章应当快速积 累起来的理念驱动。 该网站进展迅速。2005年年末时,光是英文版维基百科就约大约75个条目,媒体的报道和参与度的增加也使得该网站逐渐 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维基百科人完成了无领导集体组织最令人惊叹的成就的同时,他们也不知不觉地使得社区参与度下降,给他们的项目带来麻烦。 随着人们贡献的新条目不断增加,监管所有条目质量的任务开始变得无法完成。由于维基百科的日益普及和其允许任何人匿名编辑的承诺,很多更新都属于故意破坏 行为。诸如诽谤性文章的发布的备受关注的事件,也引发了对众筹百科全书是否真的可行的严重质疑。 之后维基百科人实作出了应对。该项目最活跃的志愿者推出了一连串的新编辑工具和官僚程序来打击恶意编辑行为。他们开发出软件让其他编辑可以迅速查阅条目的变化,一键将其驳回或者向作者提出警告。他 们还启用了自动化“机器人”,推翻格式不当的条目变化或者很可能是搞破坏的条目,及向违规编辑发出警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