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Linux20周岁的生日。很多人写了许多文章,包括我们前几天发布的文章。但是,这篇文章也是值得大家一读。老鸟们直接轻松地略过即可。 历史还是要回到1971年。 1971年6月,Richard Matthew Stallman以程序员的身份加入了“MIT人工智能实验室”。同时在这里,他逐渐获得骇客社区的威望,人们都称他RMS(也就是他名字首字母组合)。那段时间,所有的程序员们经常通过各种方式彼此分享自己的代码。 RMS 1980年,随着便携式软件(就是强调软件的可移植性,比如一个软件可以运行在多种不同的计算机上)的问世,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出现。所以,一些公司拒绝与他们的客户分享源代码,也就开始限制软件的拷贝和分发。 为了回应此种趋势,于1985年,Stallman抱着“软件须自由”的想法,成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FSF),公布了“GNU宣言”。该宣言表明Stallman要建立一个名叫GNU自由操作系统的动机,该操作系统与Unix兼容。同时,GNU是GNU is Not Unix的缩写。于是,他与一群有类似想法的程序员们开始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而努力,比如说编辑器Emacs,C编译器(GCC),库文件和所有相关的Unix工具。 同年(1985年),Andy Tanenbaum教授推出一个类Unix操作系统,基于System V标准POSIX和Intel i386平台的IEEE标准。该系统为Minix. Andy Tanenbaum教授
1989年,Stallman发布了第一个基于“GNU通用公共许可证”(GPL或“copyleft”)协议的程序。至此,GNU缺少的唯一一个东西,就是一个自由的系统内核。尽管为了弥补差距进行的项目HURD仍在发展,但是进程还是慢了下来。 1990年,一个芬兰的学生—Linus Torvalds,在赫尔辛基大学学习期间接触到了Andy Tanenbaum教授的Minix操作系统。Linux想要通过增加该系统的功能来提升Minix的性能,但却受限于Tanenbaum。于是,Linus决定自己写一个内核,并在GPL下发布。从此开始,Linux内核流行起来。 Linus Torvalds大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