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诺基亚宣布对Symbian部门大幅裁员,业界恐怕已没有多少人再关注Symbian这个奄奄一息的手机操作系统。11年前,诺基亚联合业界组建Symbian公司时,意在抢占智能移动手机的技术高地,11年后,Symbian已是无人顾盼的“迟暮美人”,它不光见证了诺基亚转型互联网战略的挫败,更因为其在创新上的抱残守缺预言了诺基亚这个“欧洲病人”的末路。 说是末路,并不为过。在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手机以来,诺基亚的身边已经是群狼环伺,不仅股价下滑了近70%,更重要的是,苹果偷袭其后,Google(Android系统)阻挡在前,诺基亚在移动互联网尽失先机,留给它的产业发展空间并不多了。 说是“欧洲病人”,诺基亚也是名副其实。Symbian堪称“十年磨一剑”,耗时十余年,这一产品身上却浸透了欧洲人的娇贵和懈怠。Symbian系统不仅显得笨重而平庸,而且根本就不适合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特点(如缺乏开放性等),无怪乎诺基亚前首席架构师凯·尼曼(Kai Nyman)发出“在这么长时间里,我们完全可以重新对所有代码编写数遍”的感慨,长久以来,芬兰人的过于自信掩盖了Symbian的缺陷,从2008年另辟Linux Maemo手机操作系统,到转用MeeGo操作系统,诺基亚的互联网战略显得杂乱无章。 今天的诺基亚,已经在高端手机和中低端手机两个战场上陷入了泥潭。为了一味追求市场份额,诺基亚和当年的摩托罗拉一样被拉进了价格战,但事实上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由于“中国制造”的挤压,像诺基亚这样的欧洲企业在成本方面并不占优势,被拖进价格战泥潭的诺基亚,市场上卖得最火的却是其2000元以下的中低端手机,其利润空间可想而知。笔者2006年访问诺基亚在中国的工厂时,一位工程师就曾抱怨,一款诺基亚千元以下的手机,毛利只有一、二百元元,但为了维持其不败的“王者”形象,诺基亚一直未能割舍中低端这块鸡肋市场;同时在两个战场消耗兵力,也加深了诺基亚在高端手机领域的危机。 俗话说得好,甘蔗没有两头甜,由于诺基亚缺乏Google和苹果类似的互联网背景和软件开发经验,诺基亚转型ovi这样的互联网平台计划显得过于仓促和缺乏准备,手机平台根本无法承载这种互联网计划,而且在商业模式上采取一开始就杀鸡取卵、急功近利的收费模式,这与诺基亚骨子里一直以自我为中心的通信厂商形象分不开,与iphone的开放性相比,诺基亚自恃的“贵族血统”与互联网鼓励开放的平民精神可谓相去甚远。 从1992年用第一款GSM手机定义移动手机行业,到上世纪90年代称雄市场,再到20年后历史上第一次聘用一位非芬兰籍CEO——来自美国微软业务部门的高管Stephen Elop,诺基亚的大起大落见证了行业变迁,尤其是在互联网引领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手机到底是一款通讯工具,还是一个好玩的电子玩具?在如何重新定义这一行业方面,诺基亚不仅没有像苹果表现那样敏锐的互联网嗅觉,反而一味地抱残守缺,最后只落得积病缠身,前路也未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