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LUPA开源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文章 帖子 博客
LUPA开源社区 首页 业界资讯 开源资讯 查看内容

倪光南:在中国推广开源要避开五个问题

2010-7-13 11:09| 发布者: joejoe0332| 查看: 6867| 评论: 1|原作者: 倪光南|来自: 天极网

摘要:   前言  目前在中国和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开源软件正在蓬勃发展。但在中国推进开源软件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妥善解决,主要是:开源软件在有关政策中的地位,开源软件和国产软件的关系,支持开源软件与保护知识产 ...

  四、如何支持开源软件、壮大开源社区

  众所周知,开源社区是开源软件的社会基础,因此,支持开源软件和壮大开源社区应一起予以讨论。据共创软件联盟调研,在支持开源软件方面,有超过 40%的人认为,政府应该首先扶持开源社区。可见,人们普遍认为开源社区是中国发展开源软件的软肋。其原因可归结为:缺乏开源基金会,缺乏开源群众基础,缺乏开源领军人物,缺乏开源精神等。

  国际上的开源社区通常都有基金会进行支持,但在中国却缺乏这类基金会。国家支持的与开源软件有关的项目,按现行规定,经费也无法用于支持有关的开源社区。此外,中国开源软件企业大多很小,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支持开源社区;民间资本投入高技术的本来就少,涉足开源社区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开源社区大多有“无米之炊”或“少米之炊”的困扰,生存和发展极为艰难。

  虽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软件人才,但由于长期以来在Windows平台教学体系中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不熟悉开源软件,再加上缺乏基金会支持等原因,使投身于开源软件的人才严重不足,因此中国的开源软件缺乏群众基础,当然,这也必然导致缺乏开源领军人物。

  此外,在中国开源精神还没有被广泛认同。什么是开源精神?可以包含很多含义:如自由、分享、互惠、开放、创新、团结、互助、友爱、进取……。但不管如何定义,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就是献身开源需要有一种奉献精神。很多开源人士多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为开源软件作出贡献而不图任何报酬,这就是奉献精神,他们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但可惜目前这样的人还不多,而且现实生活也往往使他们难以做到长时期地、无条件地奉献。

  总之,要更好地支持开源软件、开源社区,就要解决好上述四方面的问题。迄今为止,中国对开源软件是应用多、贡献少,这与中国作为科技资源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我们希望,这种情况将会迅速改变——随着开源软件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将会迅速地成为开源软件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五、如何培养开源人才

  归根到底,开源软件的未来取决于人才。过去中国高校的IT教学偏向于Windows平台,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不利于推广开源软件,不利于发展自主软件业。为此,应努力使中国高校的IT教学从向Windows平台倾斜转到向开源软件平台倾斜。

  围绕开源软件进行IT教学和培训有许多优点,这样,可以使学生能真正理解软件内涵而不仅是学会操作;可以使学生参与开源社区开发计划,有利于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协作精神;可以熟悉开源软件,掌握开源软件资源,有利于在今后工作中提高效率。总效果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率。

  这些年来,我国为推进开源软件教学和培训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5年教育部、科技部批准40所高等学校建设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教育部还组织开设开源软件课程,编写开源软件教材,今后还应在教学大纲、考核内容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推进开源软件教学和培训。

  应当指出,加强开源软件教学和培训是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措施。目前,掌握开源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能力的人才要比从清一色 Windows平台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中国人才市场的需求。为此,最近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出了《关于开展开源软件开发与应用能力测评试点工作的通知》,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院校毕业生、在职人员和求职者掌握开源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开源软件开发与应用人才的需求,这是推进开源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可以使人才素质和就业率二者同时得到提升。今后应当继续采取这类措施,做好开源人才培养工作。

  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软件于人就像空气和水一样重要,但有时人们为取得某些私有软件要付出重大的代价(包括经济的和安全的)。开源软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任何遵循开源协议的人都可以使用它并参与它的发展。因此,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大力推进开源软件,使中国更好地融入到开源软件的潮流之中,使软件越来越像空气和水一样与人们和谐相处。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漂亮

相关阅读

  • 快毕业了,没工作经验,
    找份工作好难啊?
    赶紧去人才芯片公司磨练吧!!

最新评论

关于LUPA|人才芯片工程|人才招聘|LUPA认证|LUPA教育|LUPA开源社区 ( 浙B2-2009018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6705号   

返回顶部